「護老藍圖」護老者支援計劃
計劃背景
香港人口老化問題持續,65 歲或以上長者的人口比例將由2018年的17.8%增加至2038年31.9%。隨著長者人口增加,社會有迫切需要發展可持續照顧體弱長者的服務,以應對即將面臨的挑戰。過往研究顯示,長者入住院舍的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為照顧者不勝照顧壓力。因此,社工和相關專業人士必須透徹並準確地了解家庭護老者的情況及需要,為護老者提供以人為本的支援服務,以提升他們的照顧能力及生活素質。「護老藍圖」計劃團隊主要由香港城市大學帶領,成員包括盧鐡榮教授(2019年8月起)、莊明蓮教授(2019年2月至8月;2022年7月起)、趙雨龍教授、楊婉蘭教授和李健傑博士。在五個社福機構的積極配合下(包括浸信會愛群社會服務處、香港明愛、香港基督教服務處、循道衛理中心及香港聖公會福利協會),「護老藍圖」護老者支援計劃現已順利完成。
「護老藍圖」計劃目標
李國賢長者基金於2019年起與香港城市大學合作,採用隨機對照試驗的研究設計,制定並實證「護老藍圖」護老者支援模式(CSM)和「再走一步」– 護老同行賦權心理教育小組 (PP-E)。這個計劃的目標包括:
- 為社工和其他人本服務專業人士提供科學化、全面及本地驗證的支援模式,評估家庭護老者的需要和資源並配對合適的服務;
- 以提升護老者的個人能力及長期幸福感為目標,制定並實證一個支援護老者的心理教育小組。
研究方法
「護老藍圖」護老者支援模式包括以下各部分:透過問卷調查及隨機對照試驗(RCT)的方法, 邀請900位護老者及專業人士的參與,制定並驗證「護老者需要評估」(CNA)問卷;使用集合了護老者及社區資源的線上資料庫為護老者配對適切的服務;同時為護老者制定個人化的支援計劃。計劃為社工提供了簡單易明的操作指引,並特別使用了「個案管理』形式處理個案;社工會定期跟進個案,以監察介入服務的進度及評估配對服務的成效。
「再走一步」護老同行賦權心理教育小組 (PP-E)共有八節,是一個針對有經驗的家庭照顧者的需要而設計的心理教育課程。此課程強調通過朋輩支援的介入方式,讓護老者重新尋找照顧的意義,並提升他們的自我關懷及超越感。本課程採用了隨機對照試驗(RCT)的驗證方法,並採用了前測、後測和3個月的追踪設計(分別稱為時間1、時間2和時間3)。合資格的護老者由4間合作的社福機構使用隨機的方式分配到實驗組和對照組。
計劃成效
「護老藍圖」護老者支援模型(CSM)是建基於壓力過程模式(Pearlin et al., 1990)和雙重歷程模型 (Stroebe & Schut, 1999, 2001)的理論,從而開發並驗證「護老者需要評估」(CNA)的測量工具。計劃對26位家庭護老者、社工和專業人士進行了半結構化訪談,確定了五大需要及七項資源,隨後對 317 名家庭護老者進行了測試研究。
護老者支援模型(CSM)並於2022年1月至2023年3月與4間非牟利機構合作推行,成功招聘580位護老者參與為期6個月的隨機對照試驗(RCT)研究。每間機構中的兩間長者中心會隨機分配為實驗組及對照組。計劃於基線、3個月後及6個月後為護老者進行評估並收集數據。研究結果顯示,本計劃透過開發全新的測量工具(CNA)能透徹並全面了解護老者的五大需要及七項資源。測量分數的結果透過蜘蛛網圖以圖像的方式呈現,有助護老者更容易了解自身狀況,社工亦可根據其分數作逐步分析,並透過實施「個案管理」方法及於線上資料庫尋找配對服務,支援照顧者。而對比控制組,實驗組的社工在護老者需要、資源及生活展望(照顧者積極感受的其中一項)方面帶來更大的改善。
護老同行賦權心理教育小組(PP-E)已於2020年8月至2021年5月推行並獲得顯著的成果。護老者在八次培訓後,其整體幸福感、自我效能和健康意識都得到了改善。整體幸福感和自信能完成照顧工作與「賦權」密切相關,提昇護老者的這兩項指數亦是計劃的最終目標。同時,他們對暫託服務的需求減少了,也更願意幫助其他護老者。雖然計劃於新冠肺炎期間推行,但令人鼓舞的是,不諳電腦的老年護老者,在他人協助下,仍然可以利用平板電腦參與線上PP-E 小組計劃並取得正面回饋。 整體而言,PP-E的小組經驗,讓護老者們學會了解、欣賞並肯定自己,變得更有自信;護老者照顧他人時,也能關注自己身體狀況。
撥款總額 (研究及服務):港幣33,000,000萬